编者按:即将过去的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向好趋势明显。其中,银行业主动担当作为,进一步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在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的同时,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本报特摘取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房企融资、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净息差“筑底”、中央汇金公司增持、上市银行股息率走高、资本新规等八个关键词来回顾这不平凡的一年。
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实业兴则金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今年以来,银行业把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摆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金融监管部门的引导下切实增加有效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彰显金融担当。
今年以来,小微企业贷款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银行业在支持小微企业恢复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9.2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8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贷款增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10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银行业信贷投放保持合理充裕的同时,服务方式持续优化。截至三季度末,企业类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7%,企业类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1.8%,循环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
一段时间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少民营企业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年内一揽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结合自身优势推出多项盘活民营经济的举措,助推民营经济量质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贷款新增6.7万亿元,同比多增6836亿元。截至三季度末,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
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国有六大行纷纷召开会议,就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进行部署,成为接下来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工作。
央行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初步统计,2023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76.39万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0.7%。
整体来看,当前银行业在切实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的同时,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的支持力度,切实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
“金融、地产不分家”,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着经济发展。
自2022年11月份以来,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持续优化,包括“金融16条”“三支箭”政策组合等,对保持房地产融资合理适度、推动化解房地产企业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房地产行业进入复苏期。
不过,整体来看,房地产行业复苏较为缓慢,部分房企在融资方面仍存困难。综合考虑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为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对房地产企业存量融资展期,加大保交楼金融支持,今年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延长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期限的通知》,明确“金融16条”有关政策有适用期限的,将适用期限统一延长至2024年12月31日。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后,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强调,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不惜贷、抽贷、断贷。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其中提到,“保持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合理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金融需求”。
一时之间,加快房地产金融供给侧改革成为政策重点,银行业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落实,国有六大行,以及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纷纷与房地产企业开展深入交流,其联系交流的房地产企业涵盖各类市场主体,既包括全国性房地产企业,也包括区域性房地产企业,既包括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双方通过沟通协作,共商新形势下房地产行业银企合作新思路。
相关数据显示,11月份以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主要银行向非国有房企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并为房企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民营房企项目开发贷款授信审批等工作。
银行业加大对房地产企业特别是民营房企的融资支持力度,有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进而改善行业预期和市场信心,促进行业加快向正常化回归。在大中型银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下,业内预计后续还将会有更多银行关注房企诉求,切实解决房企融资困难,今年年底或2024年年初,银行或将有效增加对房企的信贷投放,四季度末房企开发贷余额同比增速有望持续改善。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
今年以来,关于存量房贷利率调降的话题曾一度登上热搜。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引发一波提前还贷潮,也引发购房群体对下调存量房贷利率的呼声。
“千呼万唤”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终于落实到了操作层面。今年8月底,央行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通知,明确降低存量首套住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9月25日,商业银行正式开启存量首套房贷利率调整工作。10月25日,“二套转首套”存量房贷利率开始批量下调。
目前,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政策利好效应正逐渐显现。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专栏文章《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称,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工作已基本完成,超过22万亿元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惠及超5000万户1.5亿人,每年减少借款人利息支出1600亿元至1700亿元,户均每年减少3200元。
从影响来看,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政策红利已惠及居民,从居民端来看,下调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显著降低居民还贷压力,有望促进消费边际走强。同时,有效缓解提前还贷潮。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释放利好的同时,给银行净息差施加了一定压力。从银行端来看,下调存量首套房贷利率将使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但存款挂牌利率再次下调也可对冲部分冲击。
业内专家认为,房贷利率还有下调空间。当前房地产政策的调控方向是进一步降低居民房贷利率,以提升市场活跃度。
商业银行净息差“筑底”
净息差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备受市场关注。近年来,受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放缓。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我国不断压降企业融资成本。在此背景下,随着LPR不断调降,央行逐步通过引导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行为的方式,推动实体经济和企业融资成本下移,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历史低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长1.6%;净息差为1.73%,较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均略降0.01%。
为了缓释净息差下行压力,以应对净息差收窄之举,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调降存款利率以降低经营压力的动力。今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已经历多次集体下调。不过,尽管经历了几轮存款利率下调,银行仍然面临净息差收窄的压力。
2023年4月10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对商业银行ROA(资产回报率)、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等指标均有底线要求。其中,将“净息差低于1.80%”作为扣分项。
如何保持必要的盈利能力,保证合理的净息差水平,成为银行业急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或可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方面需要继续深耕挖掘优质信贷资产,同时发展中间业务等,扩大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需要拓宽融资来源,可以借助业务创新协同,持续挖掘新储户,也可发行一些特定项目金融债,以较低的成本补充负债端资金。
净息差走势关乎上市银行业绩增长趋势。对未来净息差的预期,有专家预计,短期内净息差仍有进一步压缩的可能,但幅度有限。随着实体经济不断修复,净息差有望重回正增长。
中央汇金公司再度增持
2023年,A股大盘持续调整,银行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市场相对疲软之际,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央汇金公司”)于10月11日斥资约4.77亿元增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行股份,并表示拟在未来6个月内以自身名义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上述银行股份。
中央汇金公司的投资动向具有重要示范效应。10月12日,A股三大股指悉数飘红,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板块也集体上涨。
历史上,中央汇金公司多次出手增持银行股,增持位置均发生在市场阶段性底部,并且增持期间银行股大概率出现上涨。
长期以来,银行板块估值与其盈利、分红水平相背离。此次中央汇金公司出手增持显示出对四大行长期投资价值的坚定信心,有助于对银行板块的估值修复、提高市场信心,进而起到活跃资本市场的作用。
中央汇金公司增持四大国有行后,10月23日再度买入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表示将在未来继续增持。大盘蓝筹型ETF配置价值凸显的同时,市场支撑作用进一步释放。
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提速
2023年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大年。年内农信系统改革加快推进、地方性银行股权结构不断优化、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输血”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逐步加大……多措并举之下,中小银行风险出清按下“加速键”。
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相对较小,但这类银行的数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良贷款率居高,是银行业金融风险防范体系构筑的短板。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均高于1.61%的行业平均水平。
风险防范与化解是贯穿金融业发展的永恒命题,而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是维护银行体系稳健性的一块重要拼图。今年以来,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依旧是多个重要会议及文件的关键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从实践举措来看,中小银行改革步伐正在加快。今年以来,主发起行吸收合并或增持旗下村镇银行的案例接连出现。主发起行责任正在进一步强化,村镇银行经营治理水平、风险抵御能力得以提升和增强。
同时,中小银行的股权变更动作频频。诸多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正在趋于集中,其中不乏国有背景股东增持。如近期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更的重庆三峡银行,变更后前十大股东中4家重庆市属国企股东的持股比例进一步提升。
省联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今年地方农信系统改革实现新的里程碑――省联社改革“第四单”顺利落地山西。11月8日,山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开业,采取的是“上参下”(自上而下控股)模式。此外,甘肃、四川、广东等地的农信社改革方案也“浮出水面”。
充足的资本是中小银行抵御风险的重要后盾,中小银行通过专项债补充资本金加快。今年以来中小银行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已超2000亿元,远超去年全年。在内源性资本补充不足的情况下,中小银行的资本“家底”获得有效增厚。
当前,中小银行股权市场交易尚未出现明显回暖。折价出售、屡次流拍依旧是多数中小银行所面临的窘境,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市场对中小银行潜在风险的担忧仍未消散。
上市银行股息率继续走高
上市银行股息率(文中均指最新静态股息率)继续走高,是今年银行业的一大显著变化。
《证券日报》记者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梳理显示,截至2023年12月15日,对2022年利润实施分红派息的40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息率平均值为5.51%。而截至2022年12月31日,对2021年利润实施分红派息的40家A股上市银行的股息率平均值为4.88%。由此可见,今年以来A股上市银行股息率呈现走高的态势。
具体而言,对2022年利润实施分红派息的A股上市银行中,有17家股息率超6%,其中,兴业银行、南京银行、成都银行位列前三,分别达8.3%、7.46%、7.03%。此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这六大国有行股息率悉数超过5%。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部分在港上市的内地银行的股息率更高,从对2022年利润实施分红派息的上市银行来看,截至2023年12月15日,港股上市的浙商银行、重庆银行、中信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息率均超10%,分别高达12%、11%、10%、10%。
此外,从港股上市的国有大行来看,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股息率分别高达9.4%、8.9%、8.8%、8.8%、8.4%、7.9%,股息率优势明显。
实际上,上市银行股息率走高一方面与其利润增速波动较低且分红比例较高有关,如,工商银行等国有大行近年来对年度利润的分红比例保持在30%左右;另一方面也与不少上市银行年内股价出现较大幅度下行有关。
上市银行股息率走高可谓有利有弊。从“利”的层面来看,股息率是衡量上市银行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之一,高股息率对银行股投资者而言是有利的,这也是近年来险资机构等机构高比例配置港股、A股银行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弊”的层面来看,在近年来银行业利润增速趋缓、分红比例变化不大的背景下,股息率走高往往意味着上市银行股价走低,甚至破净,这既不利于上市银行通过二级市场再融资以补充资本,也不利于上市银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单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银行的股息率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才是长久之道。
资本新规强化差异化监管
2023年11月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本办法》),并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资本办法》的颁布,体现了新的监管导向,并对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优化我国银行体系资本管理能力、提升银行体系风险计量的精确性和规范性、增强我国银行体系的监管资本总体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其中,构建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是《资本办法》的一大特色。按照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划分为三个档次,匹配不同的资本监管方案。这一举措使得资本监管与银行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有助于降低中小银行合规成本。整体来看,《资本办法》提升了银行业务端调整的灵活性,差异化监管思想得到进一步落实。
差异化监管在实际操作层面持续“深耕”。年内,央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开展了2023年度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认定了20家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9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这是我国连续第三年更新发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09.8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173.3万亿元,占比42.3%;股份制商业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69.6万亿元,占比17%。而上述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到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1%。
可以说,入围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从某种意义上是对金融机构市场影响力和重要性的一种确认,但也意味着需要在维护金融稳定中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差异化监管。
差异化监管有助于提高监管匹配性,在不降低资本要求、保持银行业整体稳健的前提下,降低银行合规成本,引导中小银行差异化经营,激发中小银行服务好区域实体经济。
本报记者 杨洁 彭妍 熊悦 苏向杲 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