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险公司回归主业 个人短期理财基本清空

才艺展示 81977

证券时报记者 刘敬元

回归专注养老主业的养老保险公司,持续压降个人短期理财业务,目前已基本完成。

据悉,养老险公司2023年继续压降“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业务”(以下简称“个养业务”)规模逾2300亿元。继长江养老在2022年完成压降后,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均在2023年完成压降。相较2020年高峰时万亿元以上规模,养老险公司个养业务到2023年年底仅剩约60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从业界获悉,个养业务早已不是养老险公司重点业务,未压降完毕的主要是有个别笔的存款等业务到期才能退出,今年以来该业务规模已进一步压缩。目前,养老险公司已将重心放到长期、养老特征明显的业务中。

压降目标基本完成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养老险公司的个养业务原则上要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存量清理。在国内10家养老保险公司中,此前有6家开展了个养业务,其中长江养老在2022年已完成压降。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另外5家养老险公司中,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3家公司2023年也均已完成个养业务压降。截至2023年年底,只有国寿养老和太平养老2家养老险公司尚有少量个养业务,存量规模分别约40亿元、19.96亿元。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了解到,2023年年底还有少量个养业务的,主要是部分业务资产尚未到期,将在存续到期后退出并完成压降。太平养老一位高管人士表示,该公司个养业务有一笔存款于今年2月到期,到期退出后就意味着完成压降。

3年压降逾万亿

总体上,上述6家养老险公司通过了3年时间,对个养业务的压降已经基本完成。其中,2021年压降个养业务5000多亿元,降幅约50%。在2021年至2023年的3年时间内,养老险个养业务合计压降规模达1.1万亿元。

回顾2020年年末时,养老险公司的个养业务处于高峰,合计在万亿元以上。其中,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和长江养老较多,都在几千亿元级;太平养老、大家养老、泰康养老也分别有数百亿元。

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产品之所以在此前几年取得快速发展,与当时的大资管和财富管理环境相关,其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各类“宝宝类”产品受欢迎之时。该产品给客户带来稳健收益,对养老险公司则意味着有管理费收入来源。

不过,该业务一直面临不确定性。特别是资管新规出台后,作为一类主打稳健固收资管业务,面临净值化转型的压力。同时,其期限短则3个月,长则1~3年,虽然名为“养老”,但不太符合养老金融产品特征,在养老金融规范发展之下也面临转型。

2021年12月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要清理压降养老特点不明显的业务,要终止或剥离与养老无关的保险资管业务,压降清理现有短期个养业务。

根据要求,养老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平稳有序、维护客户合法权益的基本原则,持续压降清理现有个养产品。2022年6月30日前,适时停止相关产品新增客户,原则上于2023年年底前完成存量业务清理。

转向“养老”属性突出的业务

个养业务的压降,也与养老险公司的转型相伴。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养老险公司要聚焦养老主业。

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养老保险机构重点发展的业务主要有:具有养老属性的年金保险、人寿保险,长期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商业养老金;养老基金管理等,强调业务的“养老属性”“长期”等特点。

其中一类新业务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2022年,国民养老、恒安标准养老、新华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大家养老均已获批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并已上市开售。

此外,人保养老、国寿养老、太平养老和国民养老4家养老险公司还获批一类创新型养老保险业务,即商业养老金,自2023年开始试点。该业务包括养老账户管理、养老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可满足客户生命周期内多样化养老需求。

商业养老金试点一年来,4家养老险公司都实现了业务落地,累计开户超过59万个。记者此前获悉的行业交流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商业养老金业务规模大约180亿元。在发展养老金融以及养老三支柱业务的大背景下,有头部养老险公司对商业养老金业务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