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不好,食以解忧?

才艺展示 94865

  同食物相关,耳熟能详的表达有很多,比如“化悲愤为食量”“别难过,没有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伤心,实在不行就两顿”等等,暗示着食物与情绪之间有着紧密关系,一定程度上提示着进食承载着安抚情绪的作用……那么,食物与情绪之间,到底有没有科学关联?

  -王莹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既说明了食物作为生存之本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食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物与健康的关系不言而喻,那么,食物既然有诸多好处,我们是否可以毫无顾忌地大量进食或依赖控制进食来安抚情绪?

  科学告诉我们:不可以。

  诸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均与不当的饮食偏好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有关,患病后严重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使我们不得不慎重对待。

  此外,伴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人们越来越相信进食和情绪之间的关联,不过,这些关联常常集中在负面情绪体验方面。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

  情绪大多来自日常生活中,个体对于人或物的某种深刻的内在情绪体验,比如抑郁体验、焦虑体验等。以此为例,抑郁多为当下的困扰,内心感觉无法摆脱或无力处理;焦虑多见对未来的无措,内心紧张到无处安放;类似的情绪体验无论单一或是共存,无疑都是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掌控感或安全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迫切要找到一个能被控制的内容,去抵消或释放,让自己快速离开失控的体验,内心回归到稳定状态。

情绪不好,食以解忧?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选择进食来调节情绪?

  -其一,食物拥有便捷、易得的特点,具有便利性;

  -其二,食物带有养育、滋养的“母亲”般的属性,具有习惯和依赖性;

  -其三,依靠食物调节情绪,具有隐蔽性,能够极大程度上减少情绪失控带来的压力和羞耻体验。

  因此,进食行为大量出现在情绪安抚中,且呈现两极化特征,有的控制进食量,少吃或吃、吐;有的放纵进食量,暴饮暴食。

  为什么吃东西后真的感觉“心情好了”?

  不过,过度依赖进食排遣负面情绪体验,造成的害处不言而喻。

  当人们情绪不佳,大量进食时,人体需要调动更多的血液,供肠胃运作使用,人们也被迫将更多的体验集中到消化系统,造成短时间内暂时性远离抑郁或焦虑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不断计算卡路里,严格控制热量或食物种类的方式,把思维占满,短暂地远离负面情绪。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吃东西后,真的“心情好了”。

  不过,无论哪种情况,一般初期效果尚可,但维持时间较短,食物消耗或进食完毕后,负面情绪依然会如期造访,如此反复,身体渐渐适应了恶劣的进食环境,也会出现类似抗药性的特征,形成了一种饮鸩止渴的成瘾性效应。

  同时,因为不规律进食,可能还会增添出愧疚、自责、失望等情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甚至会影响到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广泛地激活家庭成员的抑郁或焦虑情绪,情绪困扰犹如滚雪球一般,逐渐演化成为家庭性难题。

  总之,无论是饮食,还是情绪,始终都建议适量或适当,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为宜。依靠食物调节,不能实现。

  科学处置“坏情绪”,构筑强大内心“小宇宙”

  那么,坏情绪如何处理呢?这里举例“坏情绪体验”的一种处置方法,供参考。

  第一步,情绪识别:

  要知道,通常没有坏情绪,只有坏体验,糟糕的情绪体验,本能地会让人想回避,久而久之,具有相当隐蔽性,不易觉察,但却像一个小炸药包潜藏着,等待着爆发。

  如此不能识别的情绪,有时会让我们更加抓狂,正所谓病急乱投医,难免选择诸如暴食或绝食等便捷的方式应付,结果伤心伤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对手是谁”,这里举例说明:

  -常见抑郁体验:日常可能感觉没精神、乏力,感觉做事情没动力、习惯性拖延、注意力难集中、效率低下、兴趣缺乏、凡事参与感不强。

  -常见焦虑体验:日常可能表现为语速快、脾气急躁,持续追求高效率、完美体验、不能有偏差、不安分、不安心,力求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拥有不安排好一切绝不能入睡的倔强表现。

  如果有以上情况,未必是懒、不上进、自甘堕落,可能是正在体验或承受着抑郁或焦虑情绪带来的影响。

  第二步,情绪分析:

  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有情绪不可怕,由果索因,尝试找到累积这些情绪的原因,每个情绪表现都有特定的情绪激活事件,犹如情绪开关,找到这样的事件,加以阻断,可以有效舒缓情绪,避免糟糕的情绪体验重现。

  -外在评价系统。外在的人或事在对我们传递评价、指责、比较、挑剔、强迫、羞辱等信息时,我们常常感觉不适。

  -内在评价系统。容易被外在评价系统激活,启动自我批评和否定,进而让我们感受到抑郁或焦虑的情绪。

  -我们要清楚,任何评价都是非客观的,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不该带有主观情绪,这些表达仅能当做一种观点而已,保持良好的自我定义和觉察的能力,阻断外在声音,保持内在稳定。

  第三步,分析验证:

  情绪体验带有持久和弥散的特征,因此易出现反复的情况,伴随着持续的分析与验证,情绪开关会越发起到作用,增强情绪自控力和自我肯定,进而拥有稳定的自我边界,不再被坏情绪体验掌控,构筑强大内心“小宇宙”。

  第四步,支持资源:

  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容易,找到支持性资源,不断帮助和鼓励自己。

  -家人朋友:向家人朋友表达情绪,可以舒缓情绪,增强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充分放松:发展适宜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运动健身、瑜伽冥想、内容创作等,身体的放松有助于心理的放松。

  -专业学习:参与情绪、社交、正念等专业学习,增强情绪识别、容纳或管理能力。

  -咨询服务:匹配有经验的咨询师,一对一合作探索情绪或内在世界,获得专业帮助。

  第五步,成长模式:

  将情绪分析、情绪验证、支持资源形成闭环,构成内在成长的模式,充分利用,帮助解决情绪问题,增强心理弹性,提升情绪复原力。

  要知道,所有的经历仅是一种体验,所谓的“对错”不是批判,应该是前进道路上的眼睛,我们使用其去寻找认知的提升与适应。

  (作者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