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新形势下的中国出口新格局

才艺展示 114845
  意见领袖 | 沈建光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产业链展现出强大韧性,出口份额快速提升。究其原因,疫情后我国“保市场经营主体”的政策取向和美欧实践现代货币理论“保需求”的政策取向形成互补,有效弥补了美欧经济体由于生产受阻造成的供需缺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2020年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大幅提升至14.7%,扭转了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的下行趋势,并超过了2015年的高点(13.7%);2021年中国出口实现了接近30%的同比增长,占全球份额更是达到15%的历史新高。

  伴随新冠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全球生产秩序恢复,我国出口份额正在向疫情前水平回归。地缘政治形势日益复杂,以及全球产业链呈现本土化、区域化、逆全球化态势,对国内出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一方面,海外产业链恢复对国内出口形成替代。2022年,中国出口金额(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速降至5.9%。WTO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为14.2%,较2021年15%的历史高点回落0.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欧盟、美国出口份额分别比2021年提升1.3、0.6个百分点。随着海外疫情缓解,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生产能力恢复推动其出口份额回升。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出口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快速下滑,背后是中美经贸摩擦持续以及全球供应链重构。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的数据,美国自华商品进口占比从2017年的21.6%快速下降到2022年的16.3%,下降部分由东盟、加拿大和欧盟填补;2023年1—8月,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中的占比进一步下滑至13.4%,低于欧盟的18.8%,也落后于墨西哥(15.5%)和加拿大(13.8%),排名第四。

  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之下,我国积极拓展对新兴市场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的回落。2023年1—10月,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的出口占我国出口份额为7.3%、5.1%、3.2%,较2022年同期分别提升0.2、0.5、1.1个百分点,合计份额达到15.6%,超过对东盟、欧盟和美国的出口;东盟占我国出口份额保持在15.4%,依然高于欧盟和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相比之下,2023年1—10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降15.4%、10.6%,二者占我国出口份额分别降至14.9%、15.1%。

  与此同时,我国汽车出口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出口最大亮点。2023年1—10月,汽车包括底盘出口同比增长77.9%,占我国总体出口的比重抬升至5.6%,而2019年这一占比只有2.7%。纵观全球,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200万辆,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332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34万辆,同比增长77%,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新能源车是推动汽车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同比增速高达33.8%和37.5%。其中,新能源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在整体出口下滑的背景下,2023年前三季度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金额接近300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106.4%。受此带动,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7%(人民币计价),占我国出口比重提升至4.5%。

  面对当前我国外贸领域的新形势、新格局,政策层面应对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坚持对外开放。维护好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保持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近期,中美、中欧外交互动频繁,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顺利举办,释放了积极信号。另一方面,继续加力稳增长。例如,中央财政积极发力,尽快落实对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提升教育、医疗等领域保障性投入;进一步放松房地产限制措施,加大对房企流动性支持,推动行业尽快企稳。维持合理水平的经济增长,有助于发挥国内产业链和大市场优势,改善外贸外资发展预期。

  (本文作者介绍: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