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最新公布的11月社会融资数据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总体而言,11月金融数据保持稳定,基本符合预期,但有效融资需求有待进一步提振。下一步,应加快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坚决的态度持续调整优化宏观政策,必要时加大实施力度并出台新的对策措施,更有力地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更好地促进宏观经济恢复回升。
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环比、同比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约为名义经济增速的两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11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3%,处于年内最低水平。因为M1增速下降较快,11月M2-M1“剪刀差”扩大到8.7%,为年内单月最高水平。M1增速较低并非简单的资金空转,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企业流动性管理能力增强,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逐步下降。
从总量看,11 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2.4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4556 亿元,继续保持同比多增。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1.15万亿元,同比大幅多增4992亿元,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回升的主要支撑。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少增1368亿元。总的来说,无论社会融资还是信贷增长速度、节奏都较为正常。
从结构看,11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221亿元,同比少增616亿元。11月是信贷“小月”,加上银行在“开门红”期间储备项目,企(事)业单位贷款虽然同比少增但幅度较小,属于正常现象。而住户贷款增加2925亿元,同比多增822亿元,结束了上月的同比少增。其中,住户中长期贷款增加2331亿元,同比多增228亿元,连续3个月实现同比多增。这初步显示,前期房地产政策调整优化的效果开始显现,居民住房消费意愿有所回升。
从整体看,今年前11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3.65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2.79 万亿元;前11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已与去年全年相当。无论是M2、社融还是信贷增速,都与名义经济增速匹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较为有力。但数据也反映出,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仍然不强,稳定性、持续性有待提升。
应该说,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调整优化的潜力和可能。从外部环境看,美国在经历2022年3月以来连续11次加息之后,目前连续3个月暂停加息,如12月14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预计本轮加息周期即将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整创造更大空间,使政策更能兼顾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从内部环境看,10月、11月我国制造业PMI连续两月低于荣枯线,CPI连续两个月负增长。低物价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弹性,也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支持提振物价、促进增长。
因此,2024年货币政策应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基础上加大实施力度,为经济恢复提供更有力支持,更具前瞻性、有效性、精准性。总体而言,下一步应做到:第一,加大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力度,前瞻性地进行预调、微调,助力宏观经济熨平周期波动和外在冲击;第二,适时实施降准、降息,从而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适度上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第三,既盘活存量,又用好增量,使闲置、低效的存量资金加快循环、提高效能,更好地激发潜在作用;第四,进一步运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创设新的工具,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
岁末年初是收官和开局的关键时段,货币政策应及时配合、适时操作。近期来,特别国债等政府债券发行加速,对市场流动性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一方面可以先考虑适时实施全面降准或定向降准,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的同时,降低银行资金成本。然后,继续推动政策利率下行,引导银行适度降低存款利率,压降银行负债成本,在近期推动LPR下降5-10个基点,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和预期。住房信贷政策方面,应继续调整优化限贷政策,引导调整住房贷款条件、降低存量二套房贷利率,进一步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