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两会丨专访湖北省政协委员谢清伦:助推高效节能产业链发展,打造“中部电气之都”

才艺展示 7650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雪 实习生马小雨 武汉报道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在实践过程中,节能成为实现能源节约、碳排减量、资源友好、绿色低碳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升级是带动这项工作的关键环节。

1月31日,湖北省政协委员,盛隆电气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谢清伦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国有企事业单位是产业链下游重要的需求端,其需求激活,对壮大高效节能产业链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但由于企事业单位涉及方方面面,单靠链主单位很难进行统战、统筹、协调,因此希望借助湖北省政协政治协商机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筹划项目,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丰富的业务场景,助推湖北省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效节能产业链发展。”

《21世纪》:《“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要求,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湖北高效节能产业发展现状如何?

谢清伦:从高效节能产业现状来看,湖北省是高效节能需求大省。湖北第二产业规模大、增速快,高效节能需求丰富。2022年,湖北省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124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0%,远高于全国3.6%的增速。其中,电力行业、冶金产业、钢铁产业、化工产业、纺织产业、汽车产业等都是高效节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涉及节能型智能高低压配电柜、节能型变压器、节能型发电机及发电机组、节能锅炉及辅助设备、节能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节能工程设计施工等工业领域。

但湖北省是高效节能产业小省。目前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有部分头部企业,也有部分专精特新企业,但尚未构成优势产业链及产业集群,高效节能产业培育空间巨大。

基于此,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湖北是制造业大省,2023年11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了《湖北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以“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加快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湖北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新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巨大。

《21世纪》:你提到湖北省是高效节能产业小省,在产业发展上具体存在哪些问题?

谢清伦:主要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以中小企业居多,龙头企业较少,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偏弱,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部分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仍需外部采购。截至2021年3月,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技术领域发明申请数量为11626件,排名第11位,低于广东的66825件和江苏的60117件。

《21世纪》:对于高效节能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改善?

谢清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改善:

一是政府统筹推动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升级,加大对高效节能产业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是用能大户,诸多老国企和事业单位由于建设较早,预算控制较严,在建设阶段往往对节能技术和装备落实不到位,因此改造提升空间较大。建议在国有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高效节能技术利用改造,鼓励金融机构对项目予以精准支持。 

二是设立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基金,以国有资本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千亿中部电气之都。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类基金的引导作用,依托湖北省高效节能产业链链主,引导省市县多级联动;另一方面,针对湖北省现有节能环保中小微企业,优化一批能效低、营收少的落后小微企业,推动一批创新强、产品优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从各细分领域中定向培育节能环保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赛道“冠军”。

三是筹建高效节能产业联盟。以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效节能产业链为目标,重点瞄准节能技术、节能装备、节能材料、节能大数据,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链链长和专班指导下,以科技为先导,建立以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转化、转移产业联盟,以产业开发、企业孵化为主要内容,辅以收购、兼并、产业基金等手段。

《21世纪》:当前湖北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助力该战略布局?

谢清伦:建议抢抓国产替代机遇,打造“中部电气之都”。

一是“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数据通讯等行业高速发展,为智能化低压电器产业带来了可观增量,建议做好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二是坚持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强化链创平台的技术服务支撑作用,带动电气行业倍增发展。

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快速集聚优势资源,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产销合作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牵头带动电气产业整体跃升。

四是突破性发展绿色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带动电气产业提档升级,支持本土国产品牌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融合互促,构建“领军研究人才+中高端项目管理人才、研发人才+生产经营技术人才”梯队,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推荐阅读: